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字节跳动正以“场景化工具+创作者生态”为引擎线下股票配资平台,发动一场“全民产品经理”革命。当传统厂商还在卷大模型参数时,字节已经在帮助用户们像玩乐高一样拿起AI,亲手组装自己的需求解决方案。
分享一些近期的观察和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内容有点长,耐心看完,希望能给你一点收获。
完蛋,我被字节AI产品包围了过去半年,字节跳动以近乎“饱和式攻击”的节奏推进AI产品迭代和推广,连B站广告位也被飞书多维表格占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社区也发榜总结道:字节系是真强!
在其梳理的AI产品海内外活跃榜、收入榜等榜单上,字节系的产品基本榜上有名。网上相关数据披露,C端有豆包月活突破1.2亿,付费用户超过25万,B端通过火山引擎将豆包大模型的能力打包卖给众多企业客户。
我们也可以打开自己的手机或电脑看一下,诸如扣子、即梦、Trea等AI产品,你是否有所耳闻或是正在使用?
通过AI工具生态,字节让用户成为产品共创者。在这套产品矩阵的背后,可能暗藏一个颠覆性目标——实现产品场景上的“千人千面”,让人人都成为“产品经理”。
我们以前听说的千人千面,像淘宝、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或是其他内容平台,他们的推荐算法主要是识别用户标签,分析并推送用户可能想要的信息流,以实现用户的个性化体验。
而AI技术的发展,势必会重构所有的产品范式,让用户看到自己想要的数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能使用自己需要的功能或服务。
传统产品研发的痛点我们当前使用的大部分产品是由专业的产品经理按场景设计,确保产研团队研发制造的产品能满足目标群体的大多数需求,不太会去考虑过于个性化的需求。
举个例子,你每天都会用体脂秤。有一天你突发奇想,能不能当今天的体重比昨天的有所减少时,体脂秤会突然夸一句“宝宝好棒”。
但这只是你的需求,产品经理不可能为了你一个人的需求去单独做这么一个功能,投入产出比算不过来。
更何况,别人的需求可能又不一样。在这种众口难调的情况,任何产品不可能做到大而全,这也是违背产品设计的基本理念的。
但大家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如何在产研上降低门槛,提升效率,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呢?
在2017年,我曾有幸接触到一款名叫micro:bit的少儿编程教具,被它那模块化的编程界面所惊艳。当时我就在想,未来的产品研发会不会就是这样简单的拖拉拽?
若干年后,我就听说了低代码平台。大家有用过的话,就会发现,虽说代码工作被基本消灭了,但里面涉及到的各项配置操作,没有一定的编程知识储备,还真不是谁都能做的。
结果就是,提了这么多年,企业乃至个人产品开发的首选依旧还是定制开发。
一方面,低代码的标准化难以适配企业业务的深度行业特性、复杂系统集成和动态规则调整,另一方面,其黑箱化和供应商锁定问题无法满足核心系统对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期可控性的要求,加上企业技术团队的使用惯性与顾虑,包括客户永远在变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定制开发仍是更稳妥的选择。
但从IT公司的角度考虑,传统定制开发的成本太高了。
一套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需要产品经理、架构师、前端开发、后端开发、UI设计师、测试等角色通力合作,并由项目经理或产品兼任确保成本、进度、质量的可控。每个角色涉及的领域知识系统梳理出来都是鸿篇巨制。
我们这里探讨的还只是自研的,非自研的情况会更复杂。
对于这种情况,行业共识是定位目标群体,描述用户画像,由产品经理抽象出共性需求,基于场景洞察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刚性需求。用海量用户摊薄成本,再为高价值客户提供定制服务。
而AI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困局。用户完全可以在AI的帮助下,去定义“体脂秤”要在什么场合用谁的声音、口吻来夸自己。想想看:如果每个人都能轻松做产品,厂商何必纠结需求优先级,死磕定制开发?
如何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0年,OpenAI发布GPT-3,引发了全球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后来,Stable Diffusion的发布又为图像生成领域带来新思路。我们会发现,把AI技术迁移到各行各业,能帮助降低各类专业工作的门槛,包括产品研发这个领域。
此前低代码未能解决的开发门槛问题,被AI彻底重构。而后出现了一批个人开发者如Blake Anderson,不懂代码,也能完成产品研发,赚取超额收益,这也导致”超级个体“、”一人公司“之类的概念大火。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国外的 AI 产品是难以直接触达国内用户的,这反而给了国内厂商很大的发育空间。
最初,很多厂商都是在自研大模型的基础上提供一个类似chatbox的功能界面,并在IaaS、PaaS、SaaS 基础上提出MaaS概念(模型即服务,将AI模型作为基础能力开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采集、梳理数据,提出很多应用要基于大模型去重建。
这也是大多数厂商的第一直觉——我要利用AI实现什么。还有一些厂商就会深度思考——我可以利用AI帮助别人实现什么,就像西部淘金热时,淘金本身是最不赚钱的行为。
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注定了需求是做不完的。既然AI能帮助降低产研门槛,那为何不用来调动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帮助他们做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呢?
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其他厂商还在卷模型、卷算法、卷参数,大搞AI基建的时候,字节以“场景化产品+创作者生态”构建数据飞轮——用户越多,模型越准;模型越准,用户越粘。
从互联网发展史来看,未来的产品必定是使用门槛从高到低发展,内容服务从目标群体向私人定制发展,用户可能不再需要向厂商反馈产品使用的问题,可以直接自己修改,就像一个“产品经理”参与、主导产品设计。
顺着这套逻辑思考,低代码未能解决的开发门槛,如何被AI重构?关键不在于我要做到什么,而在于我要帮助你去做什么。结论就是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并提供适合创作的土壤环境。
研究字节最近发布的产品形态,无论是App还是PC客户端,基本都会提供免安装的网页端,而且它会想法设法地降低小白的使用门槛,对一些不能独立做成产品的场景或是需要试水的Agent就打包上去供大家使用。
功能层面上,从扣子空间的发布,到飞书创新者大会上多维表格的多项更新放出,再到前段时间多维表格单品支持接入钉钉企微、豆包的AI播客、超能创意2.0等,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升级持续赋能创作者。
当然,也要考虑对不同背景的创作者进行难易度分层。如果你和庄工一样根本不会写代码,你可以利用飞书多维表格搭建应用。如果你恰好懂点代码或有编程思维,就使用扣子搭建工作流,一些需要深度编程的场合就使用Trea或是其他工具组合使用。
这些低门槛工具的本质,是将传统产品经理的“需求设计-开发落地”能力拆解为模块化组件,让普通用户通过拖拽配置即可实现定制化需求——这正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落地印证。
与此同时,在不同的产品下搭建配套的交流社区又进一步降低了新手小白的门槛,提升了创作者的用户粘性。同样能AI绘图,豆包的社区分享各类智能体,即梦的社区分享视频、图片,以及图片下的提示词,扣子下就分享各类自搭的工作流或是应用。
为了引导用户多试,多学,多用,这些产品基本标配模板成品或案例分享的功能,给有能力的创作者提供了相应的变现渠道,甚至配有专职的运营人员和创作者对接激励,持续打造产品的创作生态。
以庄工自己为例,最早我想利用AI帮我解决自动写周报的问题,于是我尝试用扣子搭建一个工作流,结果大量的代码调试工作直接把我劝退。
后来经人提点,我再自己稍微研究一下,就发现飞书多维表格可以直接解决我的问题。
于是我一通百通,在官方社区发布了【完美身材助手】、【PPT助手工作流】、【OFFER收割机】等产品,并且发现利用字节系其他产品的能力,就能补齐整套使用场景的拼图,包括这次灰度测试的超能创意2.0也补齐了庄工另一套新产品的拼图。
发了这么多的模板,自然就引起了官方运营和推广的注意,在他们的支持下,我又在官方社区发布了两套课程,参与了线下活动和线上比赛,侥幸得到了官方授予的奖杯和奖牌。
在一系列激励下,又决定继续努力,创作更多有趣实用的产品,向更多人推荐使用飞书。这就是我作为用户和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从需求者(自动写周报)→创作者(模板开发者)→生态共建者(课程导师)的跃迁,印证了这套“用户即产品经理”的闭环。
更多像庄工这样的普通用户,在社区和官方运营的帮助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在小红书上,有人利用飞书多维表格做了一个记账模板赚了40多万。换作是你,你会不会心动?
大量的创作者加入,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氛围。他们产出UGC(用户生成内容)和AIGC(AI生成的内容),吸引了其他的用户使用、互动。
这就好比视频平台里的博主和观众,庄工给大家分享有趣实用的知识技巧,大家给庄工点赞、收藏、关注,彼此相互成就。
内部运营持续收集用户的成功案例并推广,产品发布时还会邀请如影视飓风这样的达人现身说法,这无疑提升了产品的说服力,吸引了更多的潜在用户。
这些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就需要有一样东西,把字节的这套AI版图连成一条线。大家觉得会是什么?还记得我们刚刚反复提到的一个要素吗?数据闭环。
创作者的产出吸引着更多的用户进场使用产品,贡献数据;这些数据被用来训练底层模型,底层模型有了更好的表现,提升用户黏性的同时进一步吸引其他用户的加入;创作者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乐于进行更多的创作;于是获得了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飞轮效应。
这里的数据远不止用户的操作数据,最新的多维表格单表拓展到了1000万行数据规模,集成了1000+数据连接器,豆包APP可以直接向AI共享你的手机屏幕、摄像头实时交互。
接下来,为了拓宽数据获取的渠道,说不定还会踏足AI+硬件设备领域,如AI眼镜、AI体脂秤等等。如此海量的各类数据接入这套飞轮,一旦跑起来,这套产品矩阵将会形成自己的壁垒。
其他厂商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也在尝试发布一些产品对标这套产品矩阵。遗憾的是,它们并未像字节做得这样彻底,能够将产品、运营、推广等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至于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重新定义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字节的AI帝国,本质是让每个用户成为自己需求的“首席产品官”。
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从愿景走向现实,字节的AI版图已清晰浮现: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和平台,帮助用户为自己的特定需求或场景定制解决方案或服务,通过创作者生态构建数据飞轮。
这场变革的本质,并非消灭专业的产品经理,而是将“用户”重新定义为产品的共同创作者。就好像《七龙珠》里面孙悟空的元气弹,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就像元气被借用过去,虽然蓄力过程慢,但效果拔群。
当每个普通人都能用AI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产品经理”将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AI时代下的基本能力。
留给其他厂商,只剩下一个难题:当字节这样的厂商用“全民共创”绑定了用户、数据与场景,甚至可能行业格局时,我们要拿什么对抗这场技术平权革命?
你是否尝试过用AI搭建自己的个性化工具?欢迎分享你的创作故事!
今年庄工会尝试基于多维表格和其他AI工具发布另外4款AI产品,完成一人一年发布10款AI产品的挑战,敬请期待!
本文由 @庄工的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线下股票配资平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